以前在台灣,對於匯率,就只覺得是個金融名詞,沒有做過投資,也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外幣,對於每次在新聞上報導的匯率漲了、匯率跌了,一點感覺都沒有,也分不出來,到底怎樣是賺、怎樣是賠,就這樣對「匯率」無感了二十幾年,

一直到,來了菲律賓之後才有所不同。

這是我來菲律賓的第一個匯率,匯率44.45,那時候沒什麼感覺,反正就換個100美金,換匯所就給我4,445披索,後來熟悉多一點地方,才知道原來每個換匯所的匯率會不一樣,今天A換匯所44.45,B換匯所44.6,C換匯所44.2,每一家都在那個小數點後面的零點幾計較,一開始覺得怎麼不統一,久了才發現,原來這就是他們賴以為生的「匯差」。

開始理解之後,也就會盡量找匯率比較漂亮的換,畢竟找對換匯所,即便只是換個100美金,可能匯差就能差到多吃個肉包、多喝杯豆漿、多吃一頓飯。

最深刻的一次,是領薪水。

我們在菲律賓領薪水,都是領美金+披索,那金額怎麼算呢?其實金額每個月都一樣,就是替代役的薪水再加個什麼離島津貼巴拉巴拉的,總之就是有一個台幣的金額,透過當月菲律賓銀行的美金匯率,再換算給我們。

這個月,我可能拿800美金+1,000多披索,下個月,突然變成790幾美金,然後沒有披索。

我很訝異,所以這個匯差來回一下,不是只差個肉包、豆漿甚至一頓飯,其中的差距,可能決定我這個禮拜吃土,或是下個禮拜再吃土!

後來才知道,原來台幣換成美金已經有一次匯損,從美金再換成披索給我們,又再多一次匯損,這也是為什麼,後來僑委會也提醒我們,如果不需要那麼多美金或披索在身上,那可以開始改存台幣帳戶,只是就不能再改領美金了。

所以如果比較有計畫的人,就能夠精算一下,剩下幾個月,大概還會花到多少披索,如果夠了,就可以開始改領台幣,這樣不用被匯差傷兩次。

顯然,我不是那麼有計畫的人,一直到最後一個月,都是領美金+披索,讓匯差折損了我在菲律賓的日子;但也因為如此,對匯差的感受格外深刻,退伍之後,才能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金錢觀,說到底,要感謝的還是:

「X的,匯差真的有差!」

0 0 votes
Article Rating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